揭露使用變造或合成內容

我們鼓勵創作者在使用內容編輯或生成工具時,抱持創新精神,也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同時,我們也瞭解觀眾想知道自己觀看或收聽的內容是否真實。

為了讓觀眾清楚瞭解觀看內容的性質,如果創作者進行了實質變造,或合成出逼真內容,就必須揭露相關資訊。

如果內容符合以下敘述,創作者必須揭露:

  • 呈現真實人物的言論與動作,但其實並非本人所為
  • 實際事件或地點的影片片段經過加工
  • 出現看似真實但從未發生的場景

這包括完全/部分變造的內容,或是使用音訊、影片或圖片建立/編輯工具製作的內容。

使用 YouTube 工作室的「變造的內容」設定進行揭露

如要揭露經過實質變造或合成的內容,創作者可以使用電腦版 YouTube 工作室的「變造的內容」設定。日後我們會開放其他裝置和 YouTube 應用程式使用這項設定。

創作者選取這個欄位並上傳內容之後,展開後的影片說明中就會出現標籤。目前只有手機或平板電腦的 YouTube 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看到標籤,之後這項功能會陸續在其他裝置上推出。

創作者在製作 YouTube Shorts 時,如果使用了 YouTube 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工具「夢幻作曲」或「夢幻背景」,就不必採取額外步驟來揭露資訊。這些工具會自動揭露創作者使用 AI 技術。若使用其他 AI 工具,則創作者在上傳內容時必須揭露這類使用行為。

變造或合成內容示例

以下列舉幾個變造或合成內容的例子。變造或合成內容包括完全/部分變造的內容,或是使用音訊、影片或圖片建立/編輯工具製作的內容。逼真內容和實質變造必須揭露,非寫實或微幅加工的內容則不需要。請注意,此處僅列舉部分例子,並未包含所有情況。

創作者不須揭露 創作者須揭露
  • 套用美顏濾鏡
  • 運用數位技術生成或變造內容,將某人的臉替換成其他人的臉
  • 以合成方式生成或延伸背景,模擬移動中的車輛
  • 運用數位技術變造知名汽車追逐場景,在畫面中加入未出現在原電影中的名人
  • 使用特效修飾先前錄製的音訊
  • 模擬音訊,使內容聽起來像是專業醫療人士的建議,但其實並非該專家的言論
  • 在影片中使用 AI 生成的飛彈動畫
  • 逼真呈現飛彈飛往真實城市的畫面

 

內容創作者不須揭露的內容示例
如果經變造或合成的內容並非寫實風格,或是逼真內容只經過微幅編輯,創作者不須揭露。微幅編輯主要是為了美感進行更動,目的不在於變造內容來誤導觀眾,呈現與事實不合的畫面。
創作者不須揭露的內容、編輯或影片輔助示例:
  • 非寫實內容
    • 某人騎著獨角獸跨越幻想世界
    • 呈現人在太空漂浮的綠幕畫面
  • 微幅編輯
    • 色彩調整或亮度濾鏡
    • 背景模糊或復古風格等特效濾鏡
    • 製片輔助,例如運用生成式 AI 工具建立或改善影片大綱、腳本、縮圖、標題或資訊圖表
    • 字幕製作
    • 影片銳利化、放大或修復,以及語音/音訊修復
    • 構思點子

請注意,上方清單僅列出部分示例。

內容創作者必須揭露的內容示例
為了讓觀眾清楚瞭解觀看內容的性質,如果創作者變造或合成逼真/實質內容,就必須揭露相關資訊。
創作者必須揭露的內容、編輯或影片輔助示例:
  • 合成音樂,包括使用「創作者音樂」功能生成的音樂
  • 語音複製他人的聲音,並用於旁白
  • 以合成方式生成實際地點的額外影片片段,例如將衝浪者在茂宜島拍攝的影片用於旅遊宣傳影片
  • 以合成方式生成兩名真人職業網球員的逼真比賽影片
  • 透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使影片中的人物說出從未說過的建議
  • 運用數位技術變造音訊,使內容聽起來像是知名歌手在現場演出時唱錯
  • 呈現逼真的龍捲風或其他天氣事件,侵襲未實際發生這類事件的真實城市
  • 透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使觀眾以為醫院員工拒絕接收病患或傷患
  • 變造公眾人物竊取財物的畫面,或是聲稱他們承認自己偷竊的畫面,而實際上並未發生
  • 透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使觀眾以為有人遭到逮捕或監禁

請注意,上方清單僅列出部分示例。

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

我們要求創作者揭露經實質變造或合成的逼真內容。創作者可以在上傳過程中揭露這項資訊。

電腦版 YouTube 工作室

  1. 前往 YouTube 工作室
  2. 按照步驟上傳內容。
  3. 在「詳細資料」部分的「變造的內容」下方選取「是」,回答資訊揭露相關問題。
  4. 繼續選取其他影片詳細資料。

如果創作者製作的 YouTube Shorts 使用了 YouTube 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特效 (例如 YouTube 夢幻作曲夢幻背景),目前無需採取額外步驟揭露資訊,這些工具會自動揭露創作者使用 AI 技術。

為了提供協助,如果創作者在影片的標題或說明中揭露使用變造或合成內容,YouTube 可能會主動代為選擇揭露資訊。

創作者揭露後的影響

如果創作者選取「是」,表示內容經過變造或合成,我們就會在影片的說明欄位中加上標籤。目前,只有使用行動裝置或平板電腦觀看 YouTube 影片的觀眾會看到這些標籤。

展開後說明欄位中的標籤

敏感內容的額外標籤

當內容涉及選舉、當前發生的衝突、天災、金融或健康等主題時,優質且及時的相關資訊十分重要。這類資訊可能會對大眾和社群的身心健康、財務安全或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影響。對於涉及這類敏感主題的內容,影片播放器中可能會顯示較顯眼的標籤,確保觀眾能清楚辨識內容性質。

揭露資訊的其他影響

揭露變造或合成內容不會限縮影片的觀眾群,也不會影響營利資格。

未揭露的風險

如果經實質變造或合成的影片過於逼真,可能會誤導觀眾信以為真。

如果未揭露這類內容,YouTube 可能會主動套用創作者無法移除的標籤,降低觀眾受到危害的風險。此外,創作者如果持續選擇不揭露這類資訊,YouTube 可能會予以處分,包括移除內容或暫停頻道的 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資格。

請注意,YouTube 上的所有內容無論是否經變造或合成,一律須遵守《社群規範》。

這對您有幫助嗎?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
搜尋
清除搜尋內容
關閉搜尋
主選單
1085686220993506025
true
搜尋說明中心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59
false
false